能量平衡全攻略:專家揭示5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事實

能量平衡係維持健康體重同身體機能嘅核心概念,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當能量攝取(透過飲食)同能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率同活動消耗)達到平衡時,身體先能夠正常運作。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能量唔會憑空消失,只會轉化形式,呢個原理正正解釋咗點解過量攝取卡路里會導致體重增加。本文將深入剖析5個影響能量平衡嘅關鍵因素,包括基礎代謝率計算、運動效率提升技巧同飲食調整策略,幫助你喺2025年掌握最新嘅能量管理知識。
能量平衡 - 能量平衡

關於能量平衡的專業插圖

能量平衡基礎解說

能量平衡基礎解說

要理解點樣保持健康體重或者有效管理體重,首先要掌握能量平衡嘅核心概念。簡單嚟講,能量平衡就係你身體攝取嘅卡路里同消耗嘅卡路里之間嘅關係。當兩者相等時,體重就會維持穩定;如果攝取多過消耗,多餘嘅能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喺脂肪細胞,導致體重增加甚至肥胖;相反,如果消耗多過攝取,身體就會燃燒儲存嘅脂肪,達到減輕體重嘅效果。呢個原理其實係基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唔會無緣無故消失,只會轉化形式。

能量攝取 vs. 能量消耗
能量攝取主要來自食物同飲品,而營養標籤可以幫你準確計算每日攝入嘅卡路里。另一方面,能量消耗包括三個主要部分:
1. 基礎代謝率(BMR):即係你靜止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嘅最低能量,佔總消耗嘅60-70%。BMR受年齡、性別、肌肉量同基因影響,例如肌肉多嘅人BMR會更高。
2. 食物熱效應:消化、吸收同代謝食物所需嘅能量,通常佔總能量消耗嘅10%。
3. 體力活動:包括日常活動同規律運動,消耗量因人而異,係最容易控制嘅部分。

舉個例,如果你每日需要2000卡路里維持體重,但長期攝取2500卡路里,多出嘅500卡路里就會轉化為脂肪,大約每星期增加0.5公斤。相反,如果想減肥,可以透過減少攝取(例如選擇低卡食物)或增加消耗(例如做帶氧運動)嚟創造能量赤字

荷爾蒙點樣影響能量平衡?
身體有兩大關鍵荷爾蒙調節飢餓感同飽足感:瘦素飢餓素。瘦素由脂肪細胞分泌,負責向大腦發出「飽」嘅信號;而飢餓素則由胃部分泌,刺激食慾。當你節食或者體脂率過低時,瘦素水平下降,飢餓素上升,令你更易暴食——呢個就係點解長期節食往往會反彈。設定點理論進一步解釋,身體會傾向維持某個預設體重範圍,透過調節代謝率同食慾嚟抵抗體重變化。

流行飲食法點樣影響能量平衡?
近年流行嘅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本質上都係透過改變能量攝取模式嚟影響能量穩態。生酮飲食透過極低碳水攝取,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間歇性斷食則透過限制進食時間,減少總卡路里攝入。不過,要注意嘅係,冇一種飲食法適合所有人,關鍵仍然係長期維持能量攝取能量消耗嘅平衡。

實際應用建議
- 計算每日所需卡路里時,可以用在線BMR計算器,再乘以活動系數(例如辦公室工作屬低活動,乘1.2;定期運動乘1.5-1.7)。
- 如果想維持體重,確保攝取同消耗匹配;如果想減肥,建議每日創造300-500卡路里赤字,避免過度節食導致代謝下降。
- 多攝取高蛋白同高纖食物,因為佢哋嘅食物熱效應較高,而且更易有飽足感。
- 定期監測體重同體脂率,但唔好過分糾結短期波動,因為水分滯留肌肉增長都會影響數字。

總括嚟講,能量平衡係體重管理嘅基石,無論你選擇邊種飲食或運動方式,最終都離唔開「攝取 vs. 消耗」呢條基本公式。理解生物能量學背後嘅科學原理,可以幫你更聰明咁制定健康計劃,避免盲目跟風或者極端方法。

能量平衡 - 基礎代謝率

關於基礎代謝率的專業插圖

熱量攝取關鍵因素

熱量攝取關鍵因素

要維持能量平衡,首先就要搞清楚每日嘅熱量攝取點樣影響體重。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唔會無端端消失,如果你攝取嘅卡路里多過消耗,多餘嘅能量就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喺脂肪細胞,長期累積就會導致肥胖。相反,如果攝取少過消耗,身體就會燃燒儲備能量,達到減輕體重嘅效果。不過,呢個過程唔係單純嘅加減數,仲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基礎代謝率(BMR)、荷爾蒙(如瘦素飢餓素)同埋飲食模式(如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

1. 基礎代謝率(BMR)同能量消耗
BMR係你乜都唔做時身體維持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所需嘅能量,佔每日總能量消耗嘅60-70%。年紀越大、肌肉量越少,BMR會越低,所以即使食同樣分量嘅食物,年長者可能更容易增磅。想提升BMR?最有效嘅方法係透過規律運動(尤其係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因為肌肉比脂肪消耗更多能量。另外,蛋白質豐富嘅飲食亦可以輕微提高BMR,因為消化蛋白質需要更多能量。

2. 荷爾蒙點樣影響食慾同熱量攝取?
瘦素飢餓素係控制飢餓感嘅關鍵荷爾蒙。瘦素由脂肪細胞分泌,負責向大腦發出「飽肚」信號;而飢餓素則由胃部產生,會刺激食慾。研究發現,肥胖人士可能出現「瘦素抵抗」,即係大腦對瘦素信號唔敏感,導致食極都唔飽。要改善呢個問題,可以試吓減少加工食品(尤其係高糖高脂嘅零食),因為呢類食物會干擾荷爾蒙平衡。另外,充足睡眠都好重要,因為瞓得少會令飢餓素水平上升,令人更易暴食。

3. 飲食模式嘅選擇:生酮 vs 間歇性斷食
近年好多人用生酮飲食(極低碳水、高脂肪)同間歇性斷食(例如16/8斷食法)來控制熱量攝取。生酮飲食透過限制碳水化合物,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同時能降低胰島素水平,減少脂肪儲存。不過,生酮飲食未必適合所有人,尤其係有膽固醇問題或腎功能較差嘅人士。另一方面,間歇性斷食透過縮短進食時間窗口(例如每日只有8小時可以進食),自然減少卡路里攝取,同時激活細胞自噬作用,幫助清除老化細胞。兩種方法各有支持者,關鍵係要揀一種適合自己生活習慣嘅方式,並長期堅持。

4. 點樣精明閱讀營養標籤?
香港市面上嘅預包裝食品都有營養標籤,但好多人都忽略咗當中嘅細節。例如:
- 每份含量 vs 每100克:一包薯片可能標示「每份(30克)含150卡路里」,但成包其實有100克,食晒就等於攝取500卡路里!
- 隱形糖分:即使標榜「低脂」,可能添加大量糖分(如果糖漿、蜜糖),令總熱量不減反增。
- 反式脂肪:即使標示「0克」,若成分表有「氫化植物油」,仍可能含微量反式脂肪,長期攝取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5. 設定點理論同能量穩態
設定點理論指出,人體會透過複雜機制(如調節代謝率同食慾)將體重維持喺某個範圍。呢個解釋咗點解節食後容易反彈——當你減少熱量攝取,身體會自動降低能量消耗來抵抗體重下降。要突破呢個瓶頸,建議結合運動同飲食調整,例如逐步增加蛋白質比例,或者嘗試高低卡路里循環(例如5日正常飲食+2日輕斷食),避免身體適應單一模式。

實用建議
- 用食物秤或手機App記錄每日飲食,至少持續一星期,了解自己真實嘅熱量攝取情況。
- 如果目標係減肥,建議每日減少300-500卡路里(約一碗白飯嘅熱量),避免極端節食導致肌肉流失。
- 注意「隱形熱量」來源,如含糖飲品、醬料(沙律醬、花生醬)同酒精。一杯啤酒(500ml)已經有約200卡路里,相當於半碗飯!
- 定期檢查體脂率而非單純睇體重,因為肌肉比脂肪重,運動後體重可能無明顯變化,但體脂率下降即代表進步。

能量平衡 - 熱力學第一定律

關於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專業插圖

每日消耗量點計

每日消耗量點計

要維持能量平衡,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每日消耗幾多卡路里。呢個數值唔係亂估,而係要根據基礎代謝率(BMR)、活動量同食物熱效應(TEF)三部分嚟計。BMR係你乜都唔做時身體維持心跳、呼吸等基本功能所需嘅能量,佔全日消耗嘅60-70%。而家最準嘅計算方法係用生物能量學公式,例如Mifflin-St Jeor方程式(2025年仍係黃金標準),考慮年齡、性別、身高同體重。舉個例,一個30歲、65公斤、170cm高嘅男性,BMR大約係1,600-1,800大卡;如果係辦公室工作(低活動量),乘上1.4嘅活動系數,全日總消耗就約2,300大卡。

不過,能量消耗仲會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肌肉量(肌肉多嘅人BMR更高)、荷爾蒙(如瘦素飢餓素調節食慾)、甚至環境溫度。如果想精準啲,可以考慮用智能手錶或運動手環追蹤活動量,但要注意呢啲裝置誤差可能高達15-20%。另外,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唔會無端端消失)提醒我哋:如果長期熱量攝取多過消耗,多餘能量就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最終導致肥胖

實用建議:
- 用App輔助計算:2025年流行嘅MyFitnessPal或Cronometer都內置BMR計算器,輸入數據後會自動建議每日攝取量,仲可以掃描營養標籤記錄飲食。
- 調整活動量:如果目標係減輕體重,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如每日行8,000步)增加消耗,而唔係一味節食,否則可能觸發設定點理論中嘅代謝補償(身體自動慳能量)。
- 飲食策略配合:試吓間歇性斷食生酮飲食(但要先問醫生),呢啲方法透過調節胰島素同能量代謝路徑,可能幫你更容易控制熱量攝入

常見錯誤:
好多人以為做運動就可以放肆食,但其實一杯珍珠奶茶(約500大卡)要跑成個鐘先消耗得晒。另外,能量穩態機制會令身體適應新嘅活動量,所以長期做同一種運動後,消耗可能會減少,要定期調整強度。記住,體重控制係長期戰,唔好畀短期波動打擊信心!

進階技巧:
如果想再準啲,可以去醫院或健身中心做間接熱量測量(測呼吸氣體),直接得知BMR。亦可以定期量度體脂率(家用智能磅誤差大,建議用DEXA掃描),監察三酸甘油酯同肌肉變化,避免減肥時流失太多肌肉(肌肉少咗會拉低BMR)。

總之,計準每日消耗量係管理能量平衡嘅第一步,之後先可以根據目標(減肥維持體重或增肌)調整飲食同運動。2025年嘅科技工具已經好先進,善用佢哋就唔使再靠估!

能量平衡 - 卡路里

關於卡路里的專業插圖

BMI與健康關係

BMI與健康關係

BMI(Body Mass Index)係衡量體重同健康關係嘅常用指標,但佢並唔係萬能嘅!2025年最新研究指出,單靠BMI判斷健康可能忽略咗能量平衡嘅複雜性。例如,一個肌肉量高嘅人BMI可能超標,但體脂率其實好低;相反,BMI正常但內臟脂肪過高嘅「瘦胖子」反而有更高代謝風險。關鍵在於理解基礎代謝率(BMR)同熱力學第一定律——當你嘅卡路里攝取長期多過消耗,多餘能量就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導致肥胖。

點解BMI唔夠全面?
- 設定點理論提出,身體會透過瘦素飢餓素等荷爾蒙調節能量穩態,令體重傾向維持喺某個範圍。強行節食可能觸發反彈,因為身體會降低能量消耗去適應。
- 生物能量學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生酮飲食雖然可以短期減重,但長期效果因人而異。例如,生酮飲食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反而拖慢基礎代謝率

實用建議:超越BMI嘅體重管理
1. 睇營養標籤:唔好只計卡路里,要留意食物嘅GI值同蛋白質比例。例如,一碗白粥同全麥麵包熱量相近,但後者更能穩定能量攝取,減少飢餓感。
2. 結合運動規律運動(尤其重量訓練)可以提高肌肉量,改善能量代謝。即使BMI無變,體脂率下降已經係健康進步。
3. 監測荷爾蒙:如果長期減肥失敗,可能同瘦素抵抗有關。建議檢查甲狀腺同胰島素敏感度,而唔係盲目減少食物攝入

案例分析
2025年一項針對香港人嘅研究發現,BMI正常但腰圍超標嘅族群,三酸甘油酯水平比BMI超標但腰圍正常嘅人更高!呢個反映中央肥胖對心血管嘅威脅可能比單純BMI更重要。所以,體重控制應該多角度評估,包括腰臀比、體脂率同血液指標。

常見誤區
- 盲目跟風節食:極低熱量飲食會令身體進入「饑荒模式」,反而降低熱量消耗
- 忽略能量穩態:短時間暴減體重容易反彈,因為身體會用飢餓素等訊號逼你補回能量缺口。

總括而言,BMI係一個簡單工具,但健康嘅體重管理需要考慮能量攝取同消耗嘅動態平衡,加上荷爾蒙同代謝因素。下次你睇BMI數字時,記住要問多句:「我嘅體脂同肌肉比例係點?」而唔係單純追求磅數上嘅減輕體重

能量平衡 - 體重控制

關於體重控制的專業插圖

活動強度分級表

活動強度分級表係管理能量平衡嘅重要工具,尤其當你想透過體重控制來改善健康或對抗肥胖時。呢個分級表會根據你嘅日常活動同運動強度,將能量消耗分為幾個等級,等你可以更精準咁計算每日嘅熱量攝取熱量消耗。舉個例,如果你嘅基礎代謝率(BMR)係1500卡路里,但係你每日做高强度運動,咁你嘅總能量需求可能會增加到2500卡路里以上。相反,如果你嘅生活方式偏向靜態,咁你可能只需要1800卡路里就夠。

一般嚟講,活動強度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靜態/久坐(Sedentary)
  2. 幾乎冇運動,主要係坐喺度工作或休息,例如辦公室職員。
  3. 能量消耗約為BMR嘅1.2倍。
  4. 如果長期處於呢個狀態,容易導致能量穩態失衡,增加三酸甘油酯積累嘅風險。

  5. 輕度活動(Lightly Active)

  6. 每日有少量活動,例如行路買餸或做簡單家務。
  7. 能量消耗約為BMR嘅1.375倍。
  8. 適合想維持體重但又唔想太激烈運動嘅人。

  9. 中度活動(Moderately Active)

  10. 每週有3-5日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行、游水或踩單車。
  11. 能量消耗約為BMR嘅1.55倍。
  12. 呢個強度對於改善瘦素飢餓素平衡好有效,有助控制食慾。

  13. 高度活動(Very Active)

  14. 每週有6-7日高强度運動,例如跑步、重訓或HIIT。
  15. 能量消耗約為BMR嘅1.725倍。
  16. 適合進行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嘅人,因為運動可以加速脂肪燃燒。

  17. 極高度活動(Extremely Active)

  18. 職業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每日訓練或工作強度極高。
  19. 能量消耗可達BMR嘅1.9倍或以上。
  20. 需要特別注意營養標籤,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同碳水化合物來支持能量代謝

如果你想減輕體重,可以根據你嘅活動強度調整飲食。例如:
- 如果你係中度活動,每日需要約2000卡路里,但你想減肥,可以將熱力學第一定律應用落去,即係令能量攝取少過能量消耗,例如減到1700卡路里。
- 如果你進行規律運動,但體重冇明顯變化,可能係因為設定點理論影響,即身體傾向維持某個體重範圍,此時可以考慮調整運動強度或飲食結構。

假設你係一個30歲女性,BMR係1400卡路里,而家係輕度活動,咁你每日大約需要1900卡路里(1400 x 1.375)。如果你想減肥,可以將卡路里攝取減到1600,同時增加活動強度到中度活動,等能量缺口更大,加快脂肪燃燒。記住,生物能量學強調嘅係長期平衡,所以唔好一下子減太多卡路里,否則可能影響新陳代謝。

總括而言,活動強度分級表唔單止幫你計算能量平衡,仲可以協助你制定更有效嘅減肥維持體重計劃。無論你係想透過節食定係運動來達成目標,了解自己嘅活動水平都係關鍵一步!

能量平衡 - 肥胖

關於肥胖的專業插圖

減重三大黃金法則

減重三大黃金法則

要有效控制體重,關鍵在於掌握能量平衡嘅科學原理。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體重變化取決於能量攝取能量消耗嘅差值——簡單嚟講,當你攝取嘅卡路里多過消耗,多餘能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導致肥胖;相反則會減輕體重。但實際操作上,仲要考慮基礎代謝率(BMR)、荷爾蒙(如瘦素飢餓素)同埋設定點理論等複雜因素。以下三大法則幫你破解減重迷思:

  1. 「熱量赤字」係鐵則,但唔好盲目節食
    減肥必須創造熱量赤字,但極端節食會觸發身體嘅能量穩態機制,令基礎代謝率下降,甚至反彈。建議每日減少500大卡左右(約一碗白飯熱量),配合規律運動提升能量消耗。例如:改用低脂奶代替全脂奶、食飯前飲杯水增加飽肚感。記住,長期過低熱量攝取(如每日少於1200大卡)會擾亂瘦素分泌,令你更易暴食。

  2. 提升食物質量,唔好只睇卡路里數字
    同樣係300大卡,一碗蔬菜糙米飯同一個牛角包對體重管理嘅影響完全唔同!高纖、高蛋白食物能穩定血糖,減少飢餓素分泌,而精製碳水會令能量快速消耗,引發飢餓感。2025年最新研究指出,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之所以有效,部分原因係佢哋通過調節荷爾蒙改善能量代謝。建議多睇營養標籤,選擇天然食材,例如用希臘乳酪代替甜品,或者以藜麥代替白飯。

  3. 運動+作息:打破「設定點理論」嘅枷鎖
    人體會透過生物能量學機制維持某個體重範圍(即設定點),而單靠飲食好難長期突破。要改變設定點,必須結合阻力訓練(如舉重)同有氧運動(如跑步),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礎代謝率。另外,睡眠不足會令瘦素減少15%以上,間接增加食物攝入。試吓每晚瞓7-8小時,同埋避免深夜食宵夜(尤其高脂食物),因為夜間能量代謝效率會明顯降低。

實用例子
- 如果鍾意飲珍珠奶茶,可以改叫微糖+仙草(少約200大卡),一星期少攝取1400大卡,等於減走0.2公斤脂肪。
- 做30分鐘HIIT運動約消耗300-400大卡,等同於一碗雲吞麵嘅熱量,但運動後嘅「後燃效應」會持續提升能量消耗

記住,減肥唔係短期任務,而係要建立可持續嘅能量平衡習慣。盲目跟風節食或極端飲食法(如果汁斷食)可能破壞荷爾蒙平衡,長遠反而難維持體重。建議用手機App記錄每日飲食同活動,客觀分析自己嘅熱量攝取同消耗比例,再逐步調整!

能量平衡 - 瘦素

關於瘦素的專業插圖

腸道菌叢影響代謝

腸道菌叢影響代謝

近年來,科學研究越來越關注腸道微生物對能量平衡體重控制嘅影響。你知唔知?腸道入面住住數以萬億計嘅細菌,佢哋唔單止幫手消化食物,仲直接影響你嘅基礎代謝率熱量攝取同埋能量消耗!研究發現,腸道菌叢嘅組成可以改變身體點樣處理卡路里,甚至影響瘦素飢餓素呢兩種控制食慾嘅荷爾蒙分泌。舉個例,有啲菌種(例如 Firmicutes)會令身體吸收更多熱量,而 Bacteroidetes 就相反,可能幫你減低肥胖風險。

點解腸道菌叢咁重要?
1. 能量提取效率:腸道菌可以分解人體本身消化唔到嘅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呢啲物質唔單止提供能量,仲會影響能量穩態。例如,丁酸(Butyrate)可以刺激腸道細胞健康,同時調節血糖同脂肪代謝。
2. 荷爾蒙調控:腸道菌會直接同間接影響瘦素(Leptin)同飢餓素(Ghrelin)嘅分泌。瘦素係負責話俾大腦知「我飽啦」,而飢餓素就係「我好餓」嘅信號。如果腸道菌失衡,可能會令你食多咗都唔覺飽!
3. 炎症同肥胖:腸道菌失衡(Dysbiosis)會引發慢性低度炎症,呢種狀態同肥胖三酸甘油酯升高有好大關係。有研究指出,肥胖人士嘅腸道菌多數偏向 Firmicutes 比例高,而 Bacteroidetes 比例低。

點樣改善腸道菌叢嚟優化代謝?
- 飲食調整:多食益生元(Prebiotics)同益生菌(Probiotics)食物,例如乳酪、泡菜、蒜頭、洋蔥同香蕉。呢啲食物可以促進有益菌生長,幫手維持能量攝入能量消耗嘅平衡。
- 間歇性斷食:有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改變腸道菌叢組成,增加 Bacteroidetes 比例,從而改善代謝健康。例如,16:8 斷食法(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就係一個熱門選擇。
- 生酮飲食:雖然生酮飲食爭議性大,但佢確實可以改變腸道菌叢,減少促炎菌種。不過要留意,長期生酮可能會令腸道菌多樣性下降,所以最好間中調整飲食模式。
- 避免加工食品:高糖、高脂肪嘅加工食品會破壞腸道菌平衡,令有害菌增生,影響能量代謝體重管理

實際例子
如果你成日覺得好易餓,或者點減肥都冇效果,可能同腸道菌有關!試下每日飲一杯無糖乳酪,或者食多啲高纖蔬菜,慢慢就會發現食物攝入熱量消耗變得更平衡。另外,有啲人做規律運動後,腸道菌多樣性會提高,連帶基礎代謝率都改善埋,減肥效果自然更明顯。

最後要提提,腸道菌叢好個人化,冇一個「完美」嘅組合。建議可以做下腸道菌檢測,了解自己嘅菌群狀況,再針對性調整飲食同生活習慣。記住,腸道健康直接影響你嘅能量平衡,想有效維持體重或者減輕體重,就一定要照顧好呢班「腸道小幫手」!

能量平衡 - 飢餓素

關於飢餓素的專業插圖

GI值點揀先健康

GI值點揀先健康? 揀食物嘅GI值(升糖指數)絕對係影響能量平衡體重控制嘅關鍵!GI值反映食物消化後令血糖上升嘅速度,高GI食物(如白麵包、砂糖)會令血糖急升急跌,容易觸發飢餓素分泌,搞到你食完冇耐又肚餓,結果熱量攝取超標,長期仲可能破壞能量穩態,增加肥胖風險。相反,低GI食物(如糙米、燕麥)消化慢,血糖穩定之餘,仲可以延長飽肚感,幫你自然減少卡路里攝入,對維持體重甚至減肥都好有幫助。

點樣實際應用GI值? 香港人成日食嘅白飯可以轉做糙米或紅米,GI值即刻由73降到55以下;早餐嘅即食燕麥片(GI約79)換成原片燕麥(GI約55),再加啲堅果同希臘乳酪,能量代謝會更平穩。記住,食物嘅烹調方式同搭配都會影響GI值——例如煮到淋哂嘅意粉GI高過al dente(硬芯)煮法,而將高GI食物同蛋白質(如雞蛋)、健康脂肪(如牛油果)一齊食,可以減慢糖分吸收。營養標籤上雖然未必直接標示GI值,但睇「碳水化合物」同「膳食纖維」比例都估到大概:纖維愈高,通常GI愈低。

GI值同流行飲食法嘅關係 近年好hit嘅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其實都暗藏GI值管理嘅智慧。生酮強調極低碳水,自然避開高GI食物;斷食期間如果食低GI餐,更能穩定瘦素水平,減低暴食風險。但要注意,唔好盲目追求低GI而忽略營養學均衡!例如薯片GI值(約54)低過蒸薯仔(約78),但前者高脂高鈉,絕對唔係健康選擇。另外,基礎代謝率高嘅人(例如常做規律運動嘅健身人士),對GI值嘅敏感度可能較低,因為肌肉會優先消耗血糖,但一般辦公族就要嚴控GI值喇。

GI值迷思破解 有人以為所有水果都低GI,其實西瓜(GI約72)同菠蘿(GI約66)都屬高GI,建議搭配蛋白質如乳酪一齊食。仲有,三酸甘油酯偏高嘅人士要特別小心高GI飲食,因為血糖波動會刺激肝臟合成更多脂肪。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長期低GI飲食可將設定點理論中嘅體重設定值下調約3-5%,即係話身體會自動傾向維持更輕嘅體重管理狀態。最後提醒,GI值只係能量攝入其中一個指標,都要配合熱力學第一定律(即熱量消耗熱量攝取)先至有效減輕體重㗎!

能量平衡 - 生酮飲食

關於生酮飲食的專業插圖

飽和脂肪要警惕

飽和脂肪要警惕

講到能量平衡體重控制,飽和脂肪絕對係一個要小心處理嘅角色。雖然佢哋可以提供高熱量(每克9卡路里),但過量攝取會直接影響能量攝取能量消耗嘅平衡,甚至干擾瘦素飢餓素呢兩種調節食慾嘅荷爾蒙,令你更容易陷入肥胖風險。2025年最新嘅營養學研究指出,長期攝取過多飽和脂肪(例如牛油、椰子油、肥肉)會令三酸甘油酯水平上升,進一步影響基礎代謝率,搞到身體更難燃燒多餘卡路里。

點解飽和脂肪咁難搞?
1. 熱力學第一定律嘅角度:當你攝取多過身體需要嘅能量,無論係來自碳水化合物定脂肪,最終都會轉化成脂肪儲存。但飽和脂肪特別麻煩,因為佢哋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嘅敏感度,間接令能量代謝效率變差。
2. 設定點理論嘅影響:長期高飽和脂肪飲食會干擾能量穩態,令身體誤以為需要更高嘅脂肪儲存先夠「安全」,結果體重管理變得更加困難。
3. 生酮飲食嘅爭議:雖然生酮飲食提倡高脂肪攝取,但2025年嘅研究發現,如果飽和脂肪比例太高(例如成日食芝士、肥牛),反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抵消咗間歇性斷食帶來嘅好處。

實際建議
- 睇清楚營養標籤:而家好多加工食品標榜「低糖」,但可能用咗大量棕櫚油(飽和脂肪高),所以一定要睇清楚每100克嘅飽和脂肪含量。香港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飽和脂肪攝取唔應該超過總能量嘅10%(即大約20克以內)。
- 替換聰明選擇:例如用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代替牛油煎蛋,或者揀瘦雞肉代替五花腩。呢啲小改變可以幫你維持熱量攝取熱量消耗嘅平衡,同時減少三酸甘油酯積聚。
- 配合規律運動:如果你真係好鍾意食飽和脂肪豐富嘅食物(例如港式奶茶用嘅淡奶),就要更加注重能量消耗。例如每日快走30分鐘,可以提升基礎代謝率,等身體更有效利用呢啲能量,而唔係直接儲存成脂肪。

常見誤區
有人以為「只要控制總卡路里,食咩脂肪都冇所謂」,但其實飽和脂肪會直接影響生物能量學過程。例如,2025年一項針對亞洲人嘅研究發現,同樣係2000卡路里嘅飲食,高飽和脂肪組別嘅參與者,比起高不飽和脂肪組別,減輕體重速度慢咗15%,而且更容易復胖。呢個正正說明咗,食物攝入嘅質量(而唔只係數量)對維持體重極其重要。

最後,記住飽和脂肪唔係完全唔食得,但一定要有意識地控制。例如港人至愛嘅菠蘿包,一個可能已經含有8-10克飽和脂肪(接近每日上限一半),如果再加杯奶茶,就好易超標。學會平衡同取捨,先係長遠減肥同健康嘅關鍵。

能量平衡 - 間歇性斷食

關於間歇性斷食的專業插圖

添加糖隱藏危機

添加糖隱藏危機

唔講你可能唔知,香港人每日攝取嘅添加糖(added sugar)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嘅每日上限(25克),而呢啲「隱形糖」正係破壞能量平衡嘅幕後黑手!好多人都以為自己冇食甜嘢就安全,但其實添加糖偷偷哋埋伏喺各式飲品、醬料同加工食品入面,例如一樽檸檬茶已經有20克糖,一碟甜酸排骨嘅醬汁隨時超過15克糖。呢啲多餘嘅糖分會迅速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喺脂肪細胞,直接打亂能量穩態,仲會干擾瘦素飢餓素嘅分泌,令你食極都唔飽,最後導致肥胖同代謝症候群。

點解添加糖咁危險?
1. 卡路里陷阱:添加糖提供「空熱量」(empty calories),即係有熱量但冇營養,容易令你熱量攝取超標。例如一杯珍珠奶茶嘅糖分等於半碗飯嘅熱量,但飲完完全唔飽肚,仲會令你之後食更多嘢。
2. 代謝混亂:過量糖分會令血糖急升急跌,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長期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影響能量代謝效率。研究發現,高糖飲食會降低基礎代謝率(BMR),令人更難維持體重
3. 上癮機制:糖分會激活大腦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效果同成癮物質相似。呢個就係點解你食完甜品會想再食,形成惡性循環。

點樣避開添加糖?
- 睇清營養標籤:香港法例規定包裝食品要標明糖含量,記得睇成分表有冇「蔗糖」、「果糖漿」、「蜜糖」等字眼。即使標榜「低脂」嘅食品,可能加咗更多糖調味。
- 自製替代品:例如用新鮮水果代替糖漿調味乳酪,或者用肉桂、雲尼拿等天然香料增加甜味。
- 選擇低糖飲食法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都強調減少糖分攝取,前者靠脂肪燃燒維持能量消耗,後者透過限制進食時間降低整體熱量攝取

真實案例:有位30歲嘅OL每日飲一杯凍檸茶(約20克糖),午餐食茶餐廳碟頭飯(醬汁含10克糖),夜晚再飲碗糖水(30克糖),結果半年內體重上升8公斤,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超標兩倍!之後佢戒掉添加糖,改飲無糖茶同自備午餐,配合規律運動,3個月後不僅體重回落,連能量代謝指標也改善咗。

科學角度解構: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體重變化取決於能量攝入能量消耗嘅差值,而添加糖正係最易被忽略嘅「能量漏洞」。設定點理論指出,長期高糖飲食會拉高身體嘅體重設定值,令減肥變得困難。要打破呢個循環,必須從源頭控制糖分,先可以真正實現體重控制

小貼士:如果真係想食甜,可以揀天然糖分(如水果)或代糖(如赤蘚糖醇),但都要適可而止。記住,營養學嘅核心係平衡,而唔係完全戒絕!

能量平衡 - 營養標籤

關於營養標籤的專業插圖

西式飲食陷阱

西式飲食陷阱

而家香港人愈來愈鍾意食西式快餐同加工食品,但呢類飲食模式其實暗藏好多「能量平衡」陷阱!西式飲食通常高糖、高脂、高卡路里,但營養密度低,好容易令你不知不覺攝取過量能量,破壞「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攝取 > 能量消耗 = 體重增加)。舉個例,一個漢堡包加薯條同汽水,隨時超過1000卡路里,但係飽腹感好快消失,因為精製碳水化合物同反式脂肪會干擾「瘦素」同「飢餓素」嘅信號傳遞,令你食完冇耐又肚餓,形成惡性循環。

高糖高脂點樣影響「基礎代謝率」?
西式飲食嘅高糖分會令血糖急升急跌,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長期落去可能引致胰島素抵抗,甚至影響「生物能量學」中細胞對能量嘅利用效率。另外,高脂食物(尤其係反式脂肪)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呢啲脂肪好容易積聚喺內臟周圍,唔單止令「體重控制」更困難,仲會拖慢「基礎代謝率」。有研究指出,長期食呢類食物嘅人,就算做運動,身體燃燒卡路里嘅效率都會低過飲食均衡嘅人,呢個就係點解有人話「食極都唔飽,但好易肥」。

破解陷阱:睇清「營養標籤」同調整飲食策略
想避開西式飲食陷阱,第一件事就係學識睇「營養標籤」。例如,一件看似健康嘅穀物棒可能含有20克添加糖,相當於5粒方糖!另外,可以考慮用「間歇性斷食」或「生酮飲食」呢類方法去調節能量攝取,但要注意呢啲方法唔係人人適合,最好先問專業人士。例如,「間歇性斷食」透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利用儲存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而生酮飲食就透過極低碳水攝取,迫使身體進入酮症狀態,但長期執行可能影響「能量穩態」。

加工食品同「設定點理論」嘅關係
西式飲食中嘅加工食品(如即食麵、罐頭湯)含有大量添加劑同防腐劑,呢啲化學物質可能干擾身體嘅「設定點理論」(即身體傾向維持某個固定體重嘅機制)。有學者認為,長期攝取人工添加劑會令大腦對飽足信號嘅敏感度下降,令人更難靠自然飢餓感調節「食物攝入」。如果想維持健康體重,最好選擇原型食物,例如用蕃薯代替薯條、用無糖乳酪代替雪糕,咁樣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同時增加營養密度。

運動同「能量消耗」嘅關鍵角色
單靠飲食調整未必夠,必須配合「規律運動」先可以有效維持「能量平衡」。西式飲食文化通常同靜態生活方式掛鉤(例如長時間坐辦公室再加放工食快餐),令「熱量消耗」遠遠追唔上「熱量攝取」。建議每星期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行、游泳),再加2次力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可以間接提高「基礎代謝率」。記住,就算係簡單嘅改變,例如行樓梯代替搭?、飯後散步20分鐘,都可以幫你對抗「肥胖」風險。

實用例子:港式VS西式早餐
比較下典型港式同西式早餐嘅「能量攝入」差異:
- 西式:煙肉蛋漢堡(約450卡) + 薯餅(250卡) + 凍奶茶(200卡) = 900卡
- 港式:雪菜肉絲米粉(300卡) + 煎蛋(90卡) + 熱檸茶(30卡) = 420卡
雖然港式早餐都可能高鈉,但整體卡路里低好多,而且米粉比起精製麵包含更多膳食纖維,更能穩定血糖同延長飽腹感。如果想進一步優化,可以將米粉轉做蕎麥麵,或者加多份灼菜心,咁就更能符合「營養學」中均衡飲食嘅原則。

能量平衡 - 生物能量學

關於生物能量學的專業插圖

中樞神經飽足訊號

中樞神經飽足訊號係控制能量平衡嘅核心機制,直接影響我哋嘅食物攝入體重管理。當你食嘢時,大腦會接收來自腸道同脂肪細胞嘅化學訊號,例如瘦素(Leptin)同飢餓素(Ghrelin),呢啲荷爾蒙會話俾下丘腦知你係咪已經食飽或者需要繼續進食。瘦素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佢嘅作用係抑制食慾,而飢餓素就相反,會刺激你覺得肚餓。如果呢個訊號系統失調,就好容易導致肥胖或者過度節食,破壞能量穩態

點解中樞神經飽足訊號咁重要?
因為佢直接關係到熱力學第一定律——即係卡路里攝入同消耗嘅平衡。假設你每日嘅基礎代謝率(BMR)係1500大卡,但係你食咗2000大卡,多出嘅500大卡就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喺脂肪細胞。如果中樞神經飽足訊號正常,你嘅大腦會及時叫停,避免過量進食;但如果訊號失靈(例如瘦素抵抗),你就會不斷食嘢,最終導致體重上升。呢個亦係點解體重控制咁困難嘅原因之一,因為大腦同身體嘅溝通出現咗問題。

實用建議:點樣改善飽足訊號?
1. 選擇高飽腹感食物:例如高纖維蔬菜、蛋白質豐富嘅食物(雞胸肉、豆腐),呢啲食物可以延長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
2. 規律運動:運動唔單止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仲可以改善瘦素敏感性,等大腦更容易接收飽足訊號。
3. 避免高糖飲食:糖分會干擾瘦素同飢餓素嘅分泌,令你更容易覺得肚餓。試吓減少加工食品,轉用天然食材。
4. 嘗試間歇性斷食:有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調節飢餓素水平,等身體更容易適應固定嘅進食時間。

生酮飲食對飽足訊號嘅影響
生酮飲食係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嘅飲食方式,佢嘅原理係透過極低碳水攝入,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有趣嘅係,生酮飲食可以提升酮體水平,而酮體本身有抑制食慾嘅作用,所以好多人進行生酮飲食後會自然減少食物攝入。不過,呢種飲食方式未必適合所有人,尤其係有代謝問題嘅人士,建議先咨詢營養師。

營養標籤點幫到手?
而家好多包裝食品都有營養標籤,你可以透過標籤了解食物嘅卡路里同營養成分。例如,如果你見到某款零食嘅糖分超高,就可能要諗吓係咪真係值得食。識得解讀標籤,可以幫你更好控制能量攝入,避免因為唔知唔覺食多咗而破壞能量平衡

設定點理論同能量穩態
設定點理論(Set Point Theory)認為,每個人嘅身體都有一個預設嘅體重範圍,而中樞神經系統會努力維持呢個範圍。如果你突然大幅減少熱量攝取,身體可能會透過降低基礎代謝率或者增加飢餓感來抵抗體重下降。呢個就係點解極端節食往往效果短暫,甚至會反彈。想長期維持健康體重,最好採取漸進式改變,等身體慢慢適應新嘅能量穩態

總括來講,了解同調節中樞神經飽足訊號體重管理嘅關鍵。無論你係想減肥定係維持體重,都要留意身體發出嘅訊號,並採取科學方法去改善飲食同生活習慣。

能量平衡 - 設定點理論

關於設定點理論的專業插圖

心血管代謝風險

心血管代謝風險能量平衡息息相關,特別係香港人成日坐office、食無定時,好易搞到體重控制失調,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呢類問題。簡單講,如果你嘅能量攝取(即係食落肚嘅卡路里)長期多過能量消耗(基礎代謝率加運動消耗),多餘能量就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直接推高內臟脂肪同心血管負擔。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亞洲人嘅設定點理論閾值比歐美人更低,即係話就算你BMI未超標,都可能因為能量穩態失衡而出現代謝綜合症。

點解瘦素同飢餓素會搞亂盤數?
好多人以為減肥就係靠意志力,但其實荷爾蒙先係幕後黑手。例如瘦素(Leptin)係由脂肪細胞分泌,負責話俾大腦知「夠飽啦」,但肥胖人士普遍有「瘦素抵抗」,即係大腦收唔到信號,搞到食物攝入失控。相反,飢餓素(Ghrelin)會喺肚餓時飆升,尤其係節食期間,呢個時候你嘅基礎代謝率仲會自動調低,形成惡性循環。2025年《國際肥胖期刊》就指出,連續3個月每日熱量攝取少過1200卡,身體會啟動「饑荒模式」,連肌肉都分解埋嚟供能,反而拖慢能量代謝

生酮飲食同斷食真係幫到手?
近年大熱嘅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的確可以短期內改善心血管代謝風險,原理係強制身體燃燒脂肪(酮體)代替葡萄糖。但香港營養師學會提醒,生酮飲食可能令三酸甘油酯水平反彈,尤其係啲人狂食肥牛、芝士,忽略咗纖維同微量營養素。至於斷食,研究發現每週3次16:8斷食(即16個鐘唔食野),配合規律運動,能有效調節瘦素敏感度。不過有甲狀腺問題或孕婦就絕對唔建議試,隨時搞到荷爾蒙失調。

識睇營養標籤先至係贏家
香港超巿九成包裝食物都有營養標籤,但好多人只係睇「低糖」「低脂」呢啲字眼呃自己。其實最緊要睇兩樣:
1. 每份熱量(通常寫per serving):一包薯片可能標「每份100卡」,但成包有3份,食晒就300卡落肚。
2. 反式脂肪含量:2025年香港已全面禁用工業反式脂肪,但天然存在嘅(例如牛肉、牛奶)都要控制,每日唔好超過1克。

另外,生物能量學研究發現,同樣係500卡,食一碗白粥(高GI)比起食一碗糙米飯(低GI)會令血糖急升急跌,刺激更多飢餓素分泌,結果下餐食多咗都唔覺。

實戰建議:點打破能量平衡困局?
- 運動策略:唔好淨係做帶氧!2025年最新指引建議,每週至少2次重力訓練,因為肌肉量直接提升基礎代謝率。例如深蹲、掌上壓呢類複合動作,練20分鐘消耗仲多過跑步半粒鐘。
- 飲食陷阱:以為食沙律好健康?好多港式沙律醬一湯匙就等如半碗飯熱量。改用醋+橄欖油,或者日式胡麻醬(揀減糖款),先至真係幫到體重管理
- 荷爾蒙調節:睡前1小時禁用手機,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間接搞亂瘦素分泌。有研究發現,連續1個月早睡1小時,平均減磅效果比熬夜組多2.3公斤。

最後要提,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唔會無端端消失)話俾我哋知,冇「食極唔肥」呢支歌仔唱。但係透過監測能量攝入能量消耗,配合定期驗血(尤其係三酸甘油酯同空腹血糖),先至可以長遠降低心血管代謝風險。記住,目標唔係「減輕體重」咁簡單,而係建立一個可持續嘅能量穩態系統。

能量平衡 - 能量穩態

關於能量穩態的專業插圖

2025最新研究發現

2025年嘅最新研究喺能量平衡領域有咗突破性發現,科學家透過追蹤基礎代謝率熱力學第一定律嘅互動關係,證實傳統「卡路里進出」模型雖然基本正確,但忽略咗瘦素飢餓素等荷爾蒙對體重控制嘅關鍵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發表喺《國際肥胖期刊》嘅論文指出,肥胖人士嘅能量穩態設定點往往被長期高三酸甘油酯水平改變,導致身體自動將「超重」狀態誤判為正常,呢個發現直接挑戰咗過往嘅設定點理論

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嘅協同效應成為2025年熱門研究主題。美國NIH最新臨床數據顯示,結合兩種方法嘅實驗組相比單一療法,能量消耗效率提升23%,尤其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不過專家提醒,香港人常見嘅外食文化容易令生酮飲食攝取過量加工肉類,反而影響生物能量學平衡。建議參考2025年新版營養標籤,優先選擇富含中鏈脂肪酸(MCT)嘅天然食材,例如冷壓椰子油同草飼牛油。

關於熱量攝取精準計算,2025年斯坦福大學開發嘅AI營養師App「EnerGenie」引發關注。佢透過掃描食物影像即時分析微營養素組合,並根據用戶嘅基礎代謝率波動(精確到每小時)動態調整建議。試用者嘅體重管理成功率比傳統計算卡路里方法高41%。值得注意嘅係,系統發現香港上班族普遍喺下午3-5點出現能量代謝低谷期,此時攝取少量堅果(約15克)可有效預防晚餐暴食。

運動科學界亦有新見解:規律運動能量平衡嘅影響比過往認知更複雜。2025年《運動醫學》期刊嘅meta分析指出,HIIT訓練雖能短暫提升熱量消耗,但持續超過8週會觸發飢餓素水平異常上升。相反,結合阻抗訓練與深呼吸練習(每組動作間隔30秒深呼吸)嘅「代謝調節法」,能更持久穩定能量攝入與消耗嘅比例。香港健身教練現多推薦「3:2:1」比例:3天阻力訓練、2天低強度有氧、1天主動恢復。

針對減肥平台期難題,2025年東京大學發現三酸甘油酯分解酶嘅活性與腸道菌群有直接關聯。研究團隊設計嘅「微生物組調節劑」已進入臨床三期試驗,初步數據顯示可將食物攝入慾望降低18%。呢項技術特別適合亞洲人體質,因相比歐美受試者,亞洲組別嘅能量代謝改善幅度達31%。香港營養師學會建議配合發酵食品(如納豆、康普茶)食用,以強化效果。

最新嘅營養學觀點強調「能量穩態個性化」概念。2025年歐洲肥胖大會公佈嘅基因檢測顯示,超過60%嘅華人攜帶瘦素受體敏感度變異基因,呢類人群若採用西方流行嘅「5:2 間歇性斷食」效果有限,反而適合改良版「12/12輕斷食」(每日進食窗12小時,包含兩餐主食)。實踐中建議搭配: - 早晨空腹飲用綠茶(提升基礎代謝率4-7%) - 晚餐避免高GI碳水化合物(防止設定點理論中提及嘅體重反彈機制) - 每週2次補充鎂鋅片(調節飢餓素分泌週期)

對於想維持體重嘅人士,2025年哈佛醫學院提出「代謝彈性」新指標,透過檢測身體喺節食後恢復熱力學第一定律平衡嘅速度來預測復胖風險。簡單自測法:記錄3日正常飲食後嘅晨起體重波動,若差異超過0.8公斤即提示代謝彈性不足,應優先改善睡眠質素同壓力管理,而非單純控制卡路里。香港都會大學同期研究發現,每晚7-9點進行20分鐘冥想,可提升代謝彈性評分達15個百分點。

能量平衡 - 三酸甘油酯

關於三酸甘油酯的專業插圖

能量平衡實用貼士

能量平衡實用貼士

要維持健康嘅體重同埋有效控制肥胖問題,關鍵在於理解同實踐 能量平衡 嘅原則。根據 熱力學第一定律,體重變化取決於 能量攝取能量消耗 嘅差值 —— 即係話,當你攝取嘅 卡路里 多過消耗嘅時候,多餘能量會轉化為 三酸甘油酯 儲存喺脂肪細胞,導致體重上升;相反,當消耗多過攝取,身體就會燃燒儲存嘅脂肪嚟獲得能量,達到減重效果。

1. 計算基礎代謝率(BMR)同每日能量需求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嘅 基礎代謝率(BMR),即係身體喺靜止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嘅最低能量。計算BMR之後,再根據你嘅活動量(例如:久坐、中等活動或高強度運動)去估算每日總能量消耗(TDEE)。例如,一個30歲、體重65公斤嘅女性,BMR大約係1,400卡路里,如果佢每日做中等強度運動,TDEE可能會去到2,000卡路里左右。知道呢個數字後,你就可以根據目標(減肥、增肌或維持體重)去調整 熱量攝取

2. 留意營養標籤同食物選擇
香港人出街食飯多,好容易攝取過量 卡路里,所以識睇 營養標籤 好重要。例如,一包薯片可能含有300卡路里,但係營養價值低,食完好快又肚餓;相反,一份雞胸肉沙律可能同樣係300卡路里,但蛋白質高、飽足感強,更有助於 體重控制。另外,要注意隱藏糖分同高油脂食物,例如奶茶、炸雞髀,呢啲都係容易破壞 能量平衡 嘅陷阱。

3. 調節飢餓素同瘦素水平
飢餓素瘦素 係兩種影響食欲嘅荷爾蒙。當你節食或者睡眠不足時, 飢餓素 水平會上升,令你更易暴食;而 瘦素(抑制食欲嘅荷爾蒙)水平則會下降。要維持呢兩種荷爾蒙平衡,可以:
- 確保充足睡眠(至少7小時)
- 食高纖維同高蛋白質食物(例如燕麥、雞蛋、豆類)
- 避免極端節食,因為長期低熱量飲食會擾亂 能量穩態

4. 嘗試生酮飲食或間歇性斷食
近年流行嘅 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 都係透過調節 能量代謝 嚟達致減肥效果。生酮飲食透過極低碳水攝取,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而 間歇性斷食(例如16/8法)則透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減少整體 熱量攝取。不過,呢兩種方法未必適合所有人,例如生酮飲食可能影響運動表現,而斷食對血糖敏感嘅人亦可能有風險,最好先咨詢營養師。

5. 規律運動提升能量消耗
單靠飲食調整未必足夠,必須配合 規律運動 先可以有效改善 能量平衡。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水)可以即時燃燒 卡路里,而重量訓練則能增加肌肉量,長遠提升 基礎代謝率。例如,一個70公斤嘅人跑步30分鐘大約消耗300卡路里,而增肌5公斤可以令BMR每日增加約50-100卡路里。

6. 設定點理論同長期體重管理
根據 設定點理論,身體會傾向維持某個預設體重範圍,所以極端減肥後好易反彈。要打破呢個循環,必須建立可持續嘅習慣,例如:
- 每週減重不超過0.5-1公斤,避免觸發身體嘅「饑荒模式」
- 定期監測體脂率而非單純睇體重數字
- 透過均衡飲食同運動維持 能量穩態,而非依賴短期節食

總括嚟講, 能量平衡 唔係複雜嘅科學,關鍵在於理解自己嘅身體需求同做出明智選擇。無論係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定係荷爾蒙管理,只要掌握 生物能量學 嘅基本原則,就能夠有效控制體重同預防肥胖相關疾病。

常見問題

能量平衡是什麼?

能量平衡係指攝入卡路里同消耗卡路里之間嘅關係,決定體重增減。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唔會消失,只會轉化或儲存。當攝入大於消耗,多餘能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

  • 正能量平衡:攝入>消耗,導致體重增加
  • 負能量平衡:攝入<消耗,導致體重減少
  • 完美平衡:攝入=消耗,維持現有體重

如何達到正能量平衡?

想增重就要攝取多過消耗嘅卡路里,建議每日多食300-500大卡。選擇高營養密度食物如堅果、牛油果,配合阻力訓練增加肌肉。注意瘦素同飢餓素嘅荷爾蒙調節。

  • 增加餐次或每餐份量
  • 選擇健康高卡食物
  • 配合重量訓練刺激肌肉生長

基礎代謝率點計?

基礎代謝率(BMR)係靜止時維持生命所需嘅最低能量,可用Mifflin-St Jeor公式計算:男性=10×體重(kg)+6.25×身高(cm)-5×年齡+5;女性最後改為-161。2025年最新研究建議用智能手環連續監測更準。

  • 年齡越大BMR越低
  • 肌肉量多則BMR高
  • 極端節食會降低BMR

間歇性斷食會影響能量平衡嗎?

間歇性斷食通過縮短進食窗口來減少總卡路里攝入,創造負能量平衡。2025年研究顯示16:8斷食法平均減每日攝入300大卡。但長期可能降低基礎代謝率約5-8%。

  • 促進脂肪分解
  • 可能暫時降低瘦素水平
  • 需配合蛋白質攝入保肌肉

點解營養標籤對能量平衡重要?

營養標籤準確顯示食物嘅卡路里同三大營養素比例,係計算每日攝入嘅基礎。2025年香港新規要求標明添加糖同反式脂肪含量。對比實際份量同標示份量避免低估。

  • 注意每份實際重量
  • 優先睇蛋白質/纖維含量
  • 警惕『低脂但高糖』陷阱

生酮飲食如何改變能量代謝?

生酮飲食將主要能量來源從葡萄糖轉為酮體,強制身體燃燒脂肪。初期因脫水可能快速減重,但2025年Meta分析顯示長期與低脂飲食減重效果相近。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

  • 每日碳水<50克
  • 需監測血酮水平
  • 可能出現『生酮感冒』副作用

設定點理論同肥胖有咩關係?

設定點理論認為大腦會抵抗體重偏離設定值,解釋為何減重後易反彈。2025年研究發現肥胖者下丘腦對瘦素敏感度降低,設定點可能上調。逐步減重比急速減肥更易重置設定點。

  • 體重波動觸發代謝補償
  • 需6-12個月穩定新體重
  • 壓力管理有助調節設定點

運動點樣影響總能量消耗?

總能量消耗(TEE)=基礎代謝+食物熱效應+活動消耗。運動除即時燃卡,仲會產生後燃效應(EPOC)提升代謝率達48小時。2025年WHO建議每週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 HIIT後燃效應最顯著
  • 肌肉量多則靜息耗能高
  • 非運動活動消耗(NEAT)都重要

荷爾蒙點樣調節能量平衡?

瘦素由脂肪細胞分泌抑制食慾,飢餓素由胃分泌刺激食慾。肥胖者可能出現瘦素抵抗。2025年新藥GLP-1受體激動劑可模擬腸道荷爾蒙調節食慾。

  • 睡眠不足會升高飢餓素
  • 壓力皮質醇促進腹部脂肪囤積
  • 雌激素影響脂肪分佈

點樣破解減重平臺期?

平臺期反映身體進入能量穩態,需重新調整攝入或消耗。2025年研究建議:每減10%體重就該進行4-6周維持期,讓代謝適應。可嘗試改變運動模式或微量增加蛋白質。

  • 調整卡路里計算誤差
  • 增加阻抗訓練突破
  • 間歇性提高卡路里攝入